家.校.面面觀
家長心目中理想學校是如何的呢?是可以把子女送進校門後,子女就可以自行學懂所有應當所學的,子女校內問題完全不用操心,家長無需為教學問題和子女產生矛盾,校方能因材施教,讓子女學有所成,讓父母可於親友間炫耀爭光,該滿足吧?
那學校眼中的理想家長又如何呢?最好家庭經濟條件容許有親人24小時全天候照顧子女,家中有專人跟進子女功課,學校有需要時家長可以隨傳隨到,父母能夠身教以配合學校政策,還有嗎?
好了,該返回現實了,如此理想學校,香港有嗎?我相信沒有,那惠僑之定位又如何呢?我相信惠僑老師的教學能力是不用置疑的,唯學生的學習意識則有待改善,而其中家長參與家校活動之投入程度,影響又最大。
管理學上有句說話“你不要管我,但千萬不要不理我!”對子女亦一樣.當年,成龍到舊校接子鬧笑話,身為人父,可算失敗!我若祖明,爭業予誰?
關心子女,亦無需滿腹經綸,學校老師之數量與特性,必不及馬場之名駒,亦不及電視櫃內之角色,更無144位之眾,何難之有?
家長認識學校後,與子女話題自然增多,誤會減少,學生的學習意識必定有所改善,讓子女更能發揮長處,百利而無一害!
惠僑英文中學的大學入學率
望子成龍之心,人皆有之。猶記得當年兒子升中選校時,資訊不多,只能由中學概覽中得知區內學校教學語言、收費、宗教、男女校等「例牌」資料。至於家長最關心的大學入學率呢?欠奉!
在香港,學生能夠升讀本地大學的機率如何呢?就本人所知,以舊制而言,打比方每年有100 位中五生參與中學會考,當中約有40 人能升讀中六。兩年後,40 位中七學生參與高考,當中約有10 人能升讀本地大學。我印象中10位考生中,考第一的,入讀香港大學;考第二的,入讀中文大學;考第三的,入讀科技大學……當然,每年考生人數不同,學額不同,不同機構的大學評級又不同,每間大學的計分標準更是不同,只可作為簡單易記的粗略參考。
在這升學制度下,稍有實力的準中一生,都爭相報讀英中名校。可是學位有限,一般小學的學生將來要升讀本地大學,有可能嗎?我的兩名兒子並非出自名牌小學,要升英中再升大學,絕非易事。身為家長,深知兒子入讀英中渺茫,得知惠僑入學面試時需家長陪同,便認定是一項德政;校內設有英文班,更是他進入大學的輔助!
時光荏苒,七年前我是一個兒子憂心擔心的家長,七年後的今天,是怎樣的光景呢?七年後,本人兩名兒子都能成功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課程。身為兩個惠僑學生的家長,惠僑的大學入學率是百分之一百的!惠僑,謝謝你!
家長教師會前任委員
郭瑞海先生
(郭韶銘、郭韶民家長)
郭瑞海先生與兩名兒子
|